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对话光鉴科技朱力:以3D视觉链接世界,构建“光鉴 Inside”

以下文章来源于上海科技 ,作者张悦

 

近日,在北京的某条地铁线路中,刷掌支付正在推广开来。

 

“比起刷脸,其实刷掌更像刷卡、扫码。”该刷掌硬件模组提供方光鉴科技的创始人、CEO朱力向上海科技介绍道,在他看来,或许未来,出示手掌就如出示二维码一样,会成为下一代移动支付的方式,并成为物联网的新入口。

作为一家高新技术公司,光鉴科技对于品牌价值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

 

在供应链市场上,对科技企业提供的产品存在两种定价模式,一种是价值定价,因为认可产品所能带来的价值,因此愿意支付这一价格,而另一种则是成本定价,按生产软硬件成本进行定价,额外添一些“零头”作为利润。在光鉴科技的眼中,第一种模式才是科技公司真正体现自身品牌价值的方式。

 

“第二种情况,其实本质上是毁灭价值的,因为最后科技企业做出的额外的科技附加值,其实并没有体现在它的商业价值。”朱力补充说道。

作为科技企业自身,如何打破第二种情况?

 

区别于刷脸,

刷掌“天然意味着自我认可”

 

从交互的角度上来看,刷脸支付并不能满足全部场景,个体化差异非常影响刷脸支付的效率,例如人脸有大有小、身高有高有矮,这就导致在摄像头固定的情况下,往往需要用户进行“自适应”,而从安全与隐私的角度来看,在大部分情况下,脸部都是直接暴露在外界的,一方面,用户会担心隐私泄露的问题,另一方面,刷脸也并不需要用户本人的“肢体”同意。

 

刷掌交互的关键在于,需要用户自己将手掌伸向传感器,进一步增加了这一行为的主动性,“这个交互天然意味着用户自我认可这件事。”朱力说道,同时,刷掌检测的是手掌的掌纹与静脉,“这两个信息基本上不太可能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人获取。”这也在侧面说明了刷掌支付的高安全性。

记者体验刷掌开门

刷掌交互的关键在于如何流畅识别,目前光鉴科技所提供的技术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捕捉到用户的手掌图像,并迅速做出识别。据悉,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巨头亚马逊也已涉猎刷掌支付,“我自己在美国体验过,我们的流畅程度还是比他们要好很多。”朱力说道,“在技术层面,把用户体验打磨好是一件很深的事情。”

 

目前,刷掌技术已经不仅限于地铁场景,在校园、健身房等场景也开始落地应用,并正在快速渗透各个场景。未来几年,刷掌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像扫码一样的普及型支付手段,这也得益于刷掌支付具备低成本的优势。

 

区别于刷脸支付,刷脸支付仅需要单一设备即可完成交互与验证,硬件成本仅为刷脸设备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同时,刷掌支付仅需要占据非常小的空间,这为场景普及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

“到底是‘能用’还是‘好用’,

差距是非常大的”

 

刷掌支付之外,光鉴科技在包括手机屏下3D摄像头、汽车智能座舱、机器人等领域都有诸多布局与研发,在采访中,朱力透露道,目前正在与某知名汽车品牌合作研发智能座舱。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智能化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在这其中,智能座舱是一个非常适合智能化转型的场景之一。目前,光鉴科技已经推出关键器件完全符合前装可靠性标准的深度相机,能够覆盖智能座舱场景中大部分应用场景,为车内用户提供交互体验的入口。

光鉴科技自研车规级3D相机——Stellar 800

对于智能座舱的理解,朱力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我对于智能的理解,就相当于一个多了一个贴身助理,能够了解我的信息,理解我的情绪,为我提供最舒适的体验。比如在我刚进入到智能座舱中,就能够自动将座椅调整至最佳位置,空调调整至最舒服的温度和风向,音响上播放我最喜欢的歌。这些功能并不需要我进行设置,而是一种完全无感的体验,这是用户感觉真正好用的解决方案。”

 

“到底是‘能用’,还是‘好用’,差距是非常大的”,朱力认为,科技企业的品牌价值,取决于是否能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使用这个企业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更舒服的。

 

让用户体验舒适、好用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核心是基于视觉感知的多维度系统与人机交互能力,它需要相机拥有能够覆盖全车的视场角,才能真正感知搭配舱内全部乘客的需求所需。而当前很多的落地方案都因为功耗、散热问题,无法实现全车覆盖,这为光鉴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机会。“我们是在车载3D感知交互领域,能够提供从软件到硬件完整系统解决方案的技术企业。”朱力表示。

 

在朱力看来,光鉴科技的技术研发实力将为未来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光鉴Inside”提供可能。“比如说,大家去买笔记本电脑,可能会关注这是英特尔的芯片,是‘Intel Inside’,可能就会认为说这个会更靠谱。”朱力谈道,“如果消费者对于我们关键的能力有认知,大家知道我们光鉴提供的这一套解决方案对于客户是有加分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能体现出价值。”

目前,光鉴科技在上海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坐落于陆家嘴、背靠张江科学城的光鉴科技研发中心与诸多上海企业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方面,上海本身的产业链条在国内是非常好的。”朱力说道,目前光鉴科技与上海一家国内顶尖清洁机器人有很深厚的合作,并且光鉴科技上游所需要的零部件,也有许多来自上海企业。

 

在创立光鉴科技之前,朱力曾在苹果任职,由他负责设计的深度投射模组在iPhone X上实现了工业界的第一次量产,成为影响一代苹果手机消费者的关键技术。近期苹果发布的Apple Vision Pro中,同样有朱力曾负责研发的技术。

离开苹果,选择创业,既是对市场环境的综合考量,也是期望对技术路线长久沉淀后的再次突破。例如,在苹果的一项技术中,由于要兼容激光安全、温度漂移等问题,因此总体成本偏高,当时的国内外厂商均无法突破这一问题,“我们看到了从物理技术上,能从源头去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光鉴来说,苹果所使用的“VCSEL+DOE”的3D结构光方案并不是他们期望的研究方向,成熟的技术路线与完整的专利保护,使该方案只能停留在应用层面的更新。而光鉴科技想要从技术源头实现创新,研发出属于光鉴自己的技术路线。

 

“我们想做的,不是说要和苹果不一样,而是我们看到了苹果的技术面临各种限制与挑战,我们认为有一个更好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在产品与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朱力说道,“我们可以给这个行业和世界带来新的价值,新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才是创业的价值。”

 

2019年,光鉴科技正式发布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EEL+WFP”技术路线。该方案不仅具备更优秀的成本控制与使用效果,还能完全规避苹果在知识产权和供应链方面的限制,为构建“光鉴 Inside”打下了基础。

 

传感器,是人工智能、元宇宙的共同入口,而视觉则又是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光学识别的赛道上,竞争相当激烈,将光学硬件模组与计算、算法连接起来,是光鉴科技得以成功突围的关键之一。

 

光鉴科技希望将光学硬件设备成为载体,使光鉴科技的自研技术应用在其中,为智能设备提供3D视觉能力。同时,让光鉴的软件算法成为服务,为用户带来不断的优化升级。只有光学硬件,没有算法与数据,就会离用户很远,只有算法与数据,没有光学硬件,就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这两者都要有很强的能力才能构建出壁垒,在这一点上我们其实不管是中国也好,全世界也好,能把这两者融合好的团队是非常少的。”

 

“我们自己内部会用一种比较‘工程师’的语言来描述光鉴的任务使命:用光子和电子把字节和原子连起来。”朱力表示。

 

光子与电子,

是光鉴科技的核心技术,

而字节和原子,

则分别代表着数字世界、物理世界。

 

基于这一公式,光鉴科技已在移动支付、智能座舱、智能手机、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打破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壁垒。

 

“创新来源于自知与想象。”朱力说道,要非常深度地知道自己能做哪些事情,并将目前还没有实现,但是觉得能做,组合起来。而这也是光鉴科技作为3D视觉科技企业,涉猎多种应用场景的原因之一。

 

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

逐渐打通的当下,

光鉴科技会成为这一代的

“Intel Inside”吗?

 

文章转载至 上海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