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芯人物】光鉴科技汪博: 就业时要跳出舒适区;华为将在长春建立研究所;湖南时变未来实现年产7万片6英寸砷化镓晶圆

2019/8/20

1、【芯人物】汪博:保送清华 全奖读斯坦福 师从Google天使投资人 毕业后 “跳出舒适区”

2、于燮康、许志翰等人入围无锡市2018年IC产业杰出人才,奖金不超20万元

3、华为将在长春建立研究所,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或为重点布局方向

4、湖南时变半导体项目取得新进展,未来实现年产7万片6英寸砷化镓晶圆

5、跨境投资94.3万英镑,东旭光电四方合作研发石墨烯芯片

6、继续加强部署装备制造、核心芯片!董明珠:是责任更是使命!

 

1、【芯人物】汪博:保送清华 全奖读斯坦福 师从Google天使投资人 毕业后 “跳出舒适区”

【本期人物】汪博,光鉴科技CTO。1987年出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和博士。清华大学期间,专业方向GPA排名前三,曾担任电子系学生科协主席,曾获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突出社会工作贡献奖等荣誉。本科毕业后,获得全额奖学金赴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师从于Google天使投资人David Cheriton教授。曾研发世界上第一款硬件去冗余的内存型数据存储系统,其硬件平台公司于2014年被英特尔收购。随后,在硅谷自动驾驶公司 Zoox Inc 担任深度学习平台负责人。

初次听到别人提 “汪博”这个名字时,不由在想,这是他的本名,还是因为他是博士,这是对他博士的一种称谓(业内对博士通常有种称谓是“姓+博”)?询问得知,他本人是博士,正好也叫这个名字。当见到他本人时,也心生感叹,眼前这位刚30出头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挑起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担。

半导体的商业模式与互联网完全不同。在互联网领域,只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可能会成就一家互联网公司,因此在互联网领域不乏有90后的创业者,也涌现出一夜暴富的神话。然而半导体领域则有所不同,其技术门槛极高,创业者需要有数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积累方可能有立足之地。

因此,在半导体这一高科技领域,30岁创业实属非常年轻。而汪博在他所专注的技术领域,已积累近十年的时间。

小时候的汪博,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而越发热爱学习。在高中时,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并取得好成绩,被保送清华。难能可贵的是,在清华大学四年,他一直保持着高三的那种学习状态。大学毕业时,拿到全额奖学金攻读世界顶尖名校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师从于Google天使投资人David Cheriton教授,David Cheriton教授既是学者、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在博士阶段,汪博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硬件去冗余的内存型数据存储系统。

博士毕业后,顶着一身光环的汪博,并没有停留于舒适区。他把自己一路走来所拥有的这些好的教育视为一种幸运。如果最终只是为了拥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他觉得那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他想把自己的这份幸运转化为更大的社会价值,让更多人受益。

一、 保送清华第一学期遇挫,毕业时获全奖读斯坦福博士

 · 小时候从学习中得到正反馈,喜欢学习愿意更努力学习

 · 保送清华后仍然参加高考,是为了人生完整

 · 高中的学习,强调初级知识的使用技巧;大学的学习,强调对知识体系的理解

 · 大一的暑假开始去实验室做科研、参加社团,提早为申博准备

 · 总是一个人呆着啃书,可能到最后就得抑郁症了

 · 大学四年一直保持着高三时的那种拼搏状态

汪博从小成绩比较好,他谈到对学习的感受:“从学习中获得了一个比较好的正反馈,觉得学习挺有意思,于是更努力去学习。”

反观很多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并不是他们懒惰,很多时候往往是因为从学习中获得不了成就和喜悦,因此很难愿意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习。关于这点,汪博也表达出他的看法:“通过批评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其实挺难的,还是鼓励更重要。”

一路的好成绩,让汪博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在高中时,他参加全国物理竞赛,一路过关斩将,以全省前五的成绩入选省队参加全国决赛,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因此被保送上清华大学。

有意思的是,虽然被保送上大学,但汪博那年还是参加了高考。问他为什么还要参加高考时,他的原因是“为了人生完整”。为此,笔者想起此前曾采访过的一位同样被保送上大学的企业家,曾说过当时自己没能参加高考是一个遗憾。不由让人感叹,这可能就是学霸的一种烦恼吧!

汪博对计算机很感兴趣,而这种兴趣源于在小学时玩电脑游戏。当时还是286的电脑,也没什么太多的电脑游戏,但他对当时的黑白屏上输入命令、执行命令的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他对物理也很感兴趣。

于是,读大学时,他选择了清华的电子系,他认为电子系是计算机和物理的一个结合点。而电子系是清华最大的一个系,有300多人,加上电子系的分数线比较高,这300多位同学可谓是学霸中的学霸。第一学期,大家都保留着高中阶段的学习惯性,汪博同样也非常努力。

然而,第一个学期下来,汪博的成绩却不在前20名。全世界电子计算机方向最好的四所学校是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每年清华电子系学生进入这四所大学的成绩一般在全系前20名。

进不到前20名,今后读这几所名校的可能性就很小。对此,汪博压力非常大,甚至一度有些压抑。在初中和高中时,他都是一边学一边玩,还能很轻松地超越对手。而现在,面对的是300多位全国最厉害的同学,虽然自己非常努力学习,但还是与第一梯队有距离。

后来,他开始总结经验,并细心观察同班同学、同宿舍同学,还有隔壁班的一些同学是怎么学习、怎么想问题的。汪博发现:”大学的学习节奏、方法、模式与高中时不一样。高中的学习,是在几年时间里学习少量的知识点,然后变换着方法来出题目考察,强调初级知识的使用技巧;大学的学习,是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知识点,然后考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强调对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

汪博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症结,刚上大学第一学期还保持着高中时的学习方法,容易钻牛角尖地把精力放在一些特别难的解题技巧上,对理解知识的整体欠缺。

到第二学期时,他积极地做了调整和改进,让自己在学习里更加能抓重点,而非高中阶段那种特别尖特别细的问题。再加上始终没有放松的学习,第二学期,他的成绩就进入到了全系前20名。

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汪博在考虑哪些方面的能力对以后深造有帮助。于是 ,他又早早地在科研和社团活动方面进行了准备。

在科研方面,通常学生是在大三开始做科研,而汪博在大一的暑假就开始去实验室做科研,比别的同学早两年开始准备。他说道:“一开始做不了很复杂的事情,但是至少开始在找做科研的状态,比如说怎么读论文,怎么去调研一个领域,怎么去做一些动手的实验等等,这与上课不太一样。”

除此之外,汪博还参加了电子系学生科技协会的工作。加入科协,让他遇到了更多喜欢技术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回想当年在科协里研讨交流技术的时光是特别幸福的。不然总是一个人啃书,可能到最后就得抑郁症了。”汪博半开玩笑地说道。

在大学的几年中,汪博一直保持着高三时的那种学习状态,上课之外的时间基本都放在学习、科研和社会工作上面。经常晚上10点下自习,随后还会再去实验室工作学习到12点或1点左右才回宿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同学已不再像大一刚入学时那么努力学习了。

经过大学四年坚持不懈地学习,毕业时汪博收获了不错的成果:在专业成绩上,学分绩点GPA排名前三;在社团方面,担任了电子系学生科协主席;在荣誉上,获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突出社会工作贡献奖、第27届挑战杯优胜奖,连续4年获得优异学业奖学金;在科研方面,本科毕业时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越努力越幸运,凭借着这些成绩,汪博顺理成章地获得全额奖学金攻读斯坦福大学的博士。

二、 师从集学者、投资人、创业者为一身的David Cheriton教授

 · 本科及此前的教育,如同是一场田径赛,赛道、评判标准都是定好的

 · 读研究生和博士,更像是一场越野赛,需要自己去找方向

 · 判断一个事情能不能做出来和自己现有资源能不能做出来,是两码事

 · 有的东西违反物理规律和常识,就会很难实现;而有的东西,可能是现在的理解和认知还不能做出来,但是通过更多的思考和努力,是可以做出来的

 · 批判性思维,在科技创新领域尤为重要

到斯坦福读博士之后,汪博深切体会到读博士和读本科有很大的不同。他说道,本科及此前的教育,如同是一场田径赛,跑步的赛道、评判的标准都是定好的。每个学期、每门课程学什么内容都是知晓的,只要把这些内容学好就可以。

而读研究生和博士,更像是一场越野赛,需要自己去找方向。而且科研的道路,开始看到的可能是平坦的路,很容易让人以为接下来会走到最高点。而实际上,往往是要先走到一个山谷,然后再转一圈,才慢慢地曲径通幽,到达一个比较好的点。

这也是为什么读研究生之后的教授叫做导师的原因,就是他并不是教学生做什么事情,而是引导,帮助学生去寻找做什么方向,并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能读博士的学生,大家都很努力、聪明程度也差不多,最终能否做的好取决于所做的方向,怎么选题。”汪博分享到,“这个方向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一方面,自己得有兴趣;另一方面,导师也会觉得这个方向比较有希望。此外,还会结合所在实验室之前的优势以及导师比较熟悉的领域。”

汪博到斯坦福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系博士,师从了斯坦福大学的著名学者David Cheriton教授。现在60多岁的David Cheriton,身价近百亿美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钱的教授。

除了学者身份,Cheriton教授还是一位成功的投资人,曾是Google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1998年谷歌成立时,Cheriton教授投资10万美元,后谷歌上市时变成了1%的股票。此外,他还投资过很多后来很成功的公司。除了学者和投资人的身份,Cheriton教授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创业者,他曾创办过四五家公司,九十年代的时候有两家公司被思科和SUN收购。2004年又成立一家网络路由器的公司Arista Networks,2014年上市,该公司在路由器行业排名全球前三。近几年又创办一家企业,后被英特尔收购。

David Cheriton教授对汪博的思维方式、科研方向、职业规划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启发之一是用批判性的方式去想问题,这种批判性思维,对汪博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非常重要。

“我在国内完成的绝大部分的教育,课本的内容大多都是已经被验证过的,大家只需要去学习和理解,质疑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读博阶段,在导师的影响下,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培养。” 汪博说道,“在科技创新领域,要求不断地做出新的东西,如果只是理解别人怎么做,把别人做的方法自己复制一遍,那么永远是跟随。”

汪博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导师在产业中的深耕,选择“内存型数据库”作为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该方向与产业有密切的结合,博导当时也有一家相关的创业公司。

科研的道路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汪博在研究一个做内存管理的算法,从构想来说该算法比传统的算法要好,但第一版实验结果显示的性能特别差,当时他不由在想是不是方向错了。那时已经读了4年,再去换方向时间成本会很高。汪博的压力非常大,不过他没有慌乱,而是沉静下来,认真地在想可能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去里边寻找这方面的原因。

在用一种新方法做一件事时,很可能是做不成,或者说做成不是那么直接。对此,汪博有一个判断的参考依据:判断一个事情能不能做出来和自己能不能做出来,这是两码事。有些创新,如果违反物理规律和常识,就会很难实现;而有些创新,可能是自身当前的理解和认知而导致不能做出来,通过更多的努力、思考和实验,是可以做出来的。

汪博就从第一性原理去思考所遇到的问题,看是不是可行?如果第一性原理可行,那么至少是在做一个可以做出来的事情。第一性原理对于创业或做技术,是在方向选择时很重要的一个参考。

通过这种方法,汪博不断攻克了研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博士阶段,汪博在科研上取得了创新的成果,研发出了世界第一款硬件去冗余的内存型数据存储系统,在保证高度一致性的情况下实现高吞吐、低延迟和近乎线性的可扩展性,其硬件平台公司于2014年被Intel收购。

三、 就业时跳出舒适区  希望自身的幸运能让更多人受益

 · 博士毕业未进大公司,选择了一家初创公司

 · 获得好的教育资源,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的运气好

 · 人生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探索世界,一个发掘这个世界

 · 人活着来这世界走一趟,应该多多去学习去了解这个世界

 · 得到好的教育,如果只是为拥有安稳的工作,就有些浪费社会资源

2016年毕业时,头顶斯坦福博士光环的汪博,并没有去美国的科技大公司工作,而是选择进入一家创业型的公司。汪博的职业考量是:在一个几万人的大公司里面只能是一个小的螺丝钉,在一个创业公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后创业,就能起到更加关键的核心作用。”

汪博去的硅谷公司主要做自动驾驶汽车,他担任深度学习平台负责人,负责感知和深度学习等方面的技术。对于汽车而言,不仅需要知道前方有什么,还需要知道前面的车与其距离有多远、离道路的边界有多远等各方面的情况,会使用到激光雷达或毫米波雷达等定位技术,激光雷达就是3D视觉的传感器。在3D视觉方面,自动驾驶汽车是业界最早投入大规模精力和财力去研究方法和采集数据的一个方向。

在做就业抉择时,汪博设定了三个评判:一是,在智力方面有挑战;二是,有足够大的商业回报和影响,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科研成果;三是,希望这件事情做出来能够对社会有帮助有益处。

根据这三个点的筛选过滤,汪博在大学、金融、科技创业三个职业方向进行抉择。他分析道:当大学老师做科研,智力方面非常有挑战,对社会也有非常好的影响,它能拓展人类的认知,但是通常学校的科研对于产业的影响相对较小,除非把科研产业化;做金融,他有同学去华尔街做交易的事情,对智力的挑战非常高,经济回报非常好,但交易本身对社会的贡献其实不多,只是增加了资本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产配置;而做自主创新的科技创业,能够有助于社会生活的改进或生产力的提高,这个更符合他的价值需求,对他很有吸引力。

谈到职业在生命中的重要性,汪博认为:“一个人一天1/3时间在睡觉,1/3的时间在工作,像创业可能是1/2甚至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其实是跟找一个好的伴侣同样重要。”

笔者认为,这种职业抉择方法,也适合于多数人。人们在职业抉择时,有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该听父母的,还是听自己的;甚至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其实,可以列出几个自己比较倾向的参考点,根据这几个进行价值判断和筛选。如此一来,最终选择出来的职业,往往是最适合自己的。

汪博在读博时已有创业的想法,也和博士导师沟通和请教过。导师早早地给他打了预防针:“创业得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当然,也非常鼓励他。

在硅谷的第一站是为下一站的创业作准备。汪博说道:“硅谷很适合工程师,收入不错,做的事情又特别创新,周围合作的人都是技术水平一流的人!如果要安稳的生活,在那边其实挺好的。”

汪博一心想着把自己所受的教育转化为更大的价值。“能够去到比较好的学校,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另一方面运气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前认识很多优秀的同学,有些碰巧高考没考好,有些出国申请没搞好,就没有去到这么好的学校。而自己作为幸运者,应该把得到的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致,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只是为了能够拥有一个安稳的工作,就有些浪费社会资源。”他谈道,“人生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去探索这个世界,尽量广地去了解它,人活着走一趟,应该多多去学习和了解;另一方面,是去发掘这个世界,在某一个或者几个方向上应该有一些比较深的功夫,发掘别人所未知的一些东西。这样的话,回过头来看学习工作这个人生阶段,会觉得没有遗憾。”

汪博一边积累,一边在寻找和等待机会。2018年的一天,有一个人去找汪博,两人促膝长谈。就在同一年,汪博离开硅谷回到国内。

四、感知计算机视觉的革命性机遇   自主创新用纳米光学做3D视觉

 · 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比较直接、高层次的角度思考,避免进入过于细节的环节

 · 学习能力,有时候比积累更重要

 · 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做好1万个点,但是做不成只要其中一个点做不成就可以了

 · 学习能力有时候比积累更重要,因为通常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 读论文了解别人的科研成果,如同别人刷抖音或者朋友圈一样,很有意思

这个人,正是汪博的大学同学朱力。朱力是在高中时期与汪博同一年参加的全国物理竞赛,并得了2005年全国物理竞赛第一名,也被保送清华。他俩不约而同地选择清华电子系,后来俩人在大二的科协组织中认识。本科毕业后,朱力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士。

朱力博士的研究方向是纳米光电 Nano-photonics,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VCSEL领域的开创者之一的Connie Chang-Hasnain教授,朱力的研究成果人造柔性变色龙皮肤在2015年被美国光学学会选为年度光学成果。他曾在苹果公司负责硬件设计,主要是手机齐刘海里边隐藏3D摄像头的技术。他判断,苹果用了这个方法来做,说明那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安卓市场以及一些成本更加敏感的市场并不是很合适。朱力一直在思索,有什么方法能够做的更加便宜,同时质量更好,又可以量产。

汪博和朱力在美国留学时,俩人经常见面,聊技术、聊产业、聊未来,并萌生了今后一同创业的想法。

当他们看到3D视觉技术在消费级市场大规模普及时,意识到这可能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一次难得的变革性机会。于是,2018年,朱力、汪博、吕方璐三人果断决定一起创业。

对于汪博而言,从原来的自动驾驶领域延伸到消费级3D视觉是共通的,差别是测量距离的远近,手机上是一米或者几米的范围,而自动驾驶汽车可能要测一两百米的距离。用的传感器会在结构上有些不一样,但是在算法层面上其实有很多共通的东西。

2018年4月,光鉴科技在深圳成立,创始人的履历让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极具光芒。CEO朱力和首席科学家吕方璐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TO汪博博士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三位创始人都是刚刚到而立之年,又都是清华大学电子系的本科校友。他们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3D视觉感知方案,应用于手机、物联网设备、AR/VR、智能安防、机器人视觉等多个领域。他们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纳米光学做3D视觉。关于这一创新,汪博解释道:“3D视觉在2000年后才变成比较热的研究方向。而当前做3D视觉的标准方法是采用光的衍射(苹果是用此方法),这一物理规律是在17世纪被发现,与纳米光学相隔3个世纪。业界对传统的方法已经接纳,一直在沿这个方向往下做。不过,先行者的苹果在这方面建立了非常多的专利壁垒,包括供应链等各方面的壁垒。跟随苹果的方式去做3D视觉,会冒很大的专利风险。”

为此,他们另辟蹊径,采用纳米光学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视觉感知方案,这种方法在业界还是首家。

汪博擅长软件算法,另外两位创始人更加擅长光学和硬件。为此,他们做的是软硬结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配套的软件算法使得硬件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汪博举例道,比如3D门锁,至少需要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能够做到3D感知所需的深度摄像头;二是做3D识别需要深度学习的算法;三是需要功耗和性能充分优化的嵌入式计算平台。目前,业界普遍的解决方案是需要三家公司一起实现,而光鉴科技把这三个事情通过一整套方案解决实现,而且软硬结合的解决方案可以快速跨方向的对算法和平台做优化。

这是又一创新。他们把机器学习算法和硬件深度结合,将“3D硬件-3D数据-3D算法-3D应用”构成一个闭环生态。当前能够将3D硬件、三维重建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的团队更是寥寥无几,而眼下的市场需求则要求团队必须要具备这种能力。

在深厚的理论背景和扎实的技术积累下,光鉴科技实现了一个个发展的里程碑:2018年4月份,第一次流片成功;7月份,3D结构光微型化模组在主流旗舰智能手机上调试成功,研发出基于EEL的3D结构光产品;8月份,高铁无闸机系统项目启动;9月份,3D摄像头进入手机预研项目,并与国内手机厂商开展合作;2019年3月,光鉴和易程电子合作研发的3D人脸识别票证闸机完成调试;目前,光鉴科技研发的整机3D结构光相机即将量产,结构光发射模组也正在打样中。

在应用方面,他们的产品相继在多个场景和行业中落地,包括:出行领域中的3D人脸闸机视觉系统、支付领域中的3D人脸支付、泛安防领域的3D视觉系统等等。今年6月份,光鉴科技又完成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当前,光鉴科技在加速进入3D技术落地和产品量产的新阶段。

对于这些成绩,汪博非常谦虚地说:“我们算是比较幸运,做了很多前瞻性的思考,避免了很多坑。”

这也源于他们此前在科研阶段的积累。汪博分享到:“创业跟科研有点像。我们的创业属于技术型创业,用一个新方法来做这件事情,在把技术真的做成一个产品出来之前,谁也不好说能不能做成。当时从最简单的原理上面论证,这个方向是可行的。他也举例道,物理学家费曼喜欢在信封的背面去想一些特别复杂的问题,希望在信封背面有限的空间里把问题的基本想法给捋一遍,从一个比较直接、高层次的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样的方式很有帮助,能够避免进入过于细节的地方。”

在创业中,汪博他们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状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做好1万个点,但是做不成只要其中一个点做不成就可以了。”创业以来,公司的几位年轻的创始人很少回家。他们经常加班到深夜,乐此不疲,而第二天又满血复活早早地来到公司。

当下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又让光鉴科技等具有核心技术的国内企业在国产替代方面挑起了重担。前阵子,美国政府对华为禁运令发布后,第一家不给华为供货的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光电企业Lumentum,主要做激光器。华为去年发布的Mate 20 Pro上的3D结构光摄像头,用的就是Lumentum的VCSEL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

VCSEL激光器国内的量产能力还很不成熟,而且技术方面还无法与Lumentum相媲美。但光鉴另辟蹊径的3D结构光方案则能很好的替代Lumentum的VCSEL激光器方案。汪博讲道:“我们使用的EEL激光器(Edge Emitting Laser,边发射激光器),这种激光器国内量产方案已经很成熟了,所以不用靠进口。我们现在这个方案可以绕过VCSEL这个激光器,方案中全部的元器件都是可以国产供给的。”

目前,光鉴科技在中国和美国均申请了相关知识产权专利,涵盖了光鉴科技的EEL结构光方案、纳米光子芯片、软件算法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核心壁垒,这也使得他们在纳米光芯片和3D视觉领域建立起全面的专利保护。

由于3D行业刚刚起步,整个技术是一个创新技术,汪博他们没有丝毫的松懈,希望精益求精,把产品做得更好。

为此,创业中的汪博,仍非常看重学习。他认为,学习能力有时候比积累更重要,因为通常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创业中还有很多新的东西需要学习。汪博每周都会读一些国际性的科研论文,及时了解业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也十分享受这个过程:“读论文、学习了解别人的科研成果,如同别人刷抖音或者朋友圈一样,很有意思。”

2、于燮康、许志翰等人入围无锡市2018年IC产业杰出人才,奖金不超20万元

集微网消息(文/小如)近日,无锡市发布了2018年度“集成电路产业杰出人才”评选结果,于燮康、于宗光、朱袁正、许志翰、余楚荣五人入围。

以下为五人的详细情况。

于燮康,现任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无锡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总体组专家兼封测板块负责人。

于宗光,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副所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袁正,现任无锡新洁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许志翰,现任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余楚荣,申报期间为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根据2018年发布的《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无锡将每年评选不超过5名对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于贡献特别巨大的,可根据其贡献度另行确定奖励金额。

 

3、华为将在长春建立研究所,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或为重点布局方向

集微网消息(文/小如)8月10日,吉林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召开深化合作座谈会。

图片来源: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指出,吉林大学于2018年与华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学校将全力支持华为在长春建立研究所,未来将在计算机、软件等相关学院开设基于华为自主可控技术的相关课程,打造联创联培合作模式。

同时他指出,吉林大学将全力支持华为公司在长春建立研究所,配合华为在5G、光学、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及智慧汽车等方面的科研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

华为质量与流程IT管理部总裁陶景文则表示,希望能够与吉林大学一起培养鲲鹏计算产业需要的相关人才,华为将在长春设立研究所,在科研合作方面,未来华为将依托长春研究所继续加大与吉林大学在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华为长春研究所将落地,并将在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多领域进行布局。

目前,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正逐步展开。

5月底,华为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并再次强调“不造车,聚焦ICT技术,成为面向汽车的增量ICT部件供应商”。

7月5日,华为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资质申请在自然资源部网站公示。公示通过后,华为将成为我国第20家可以合法制作自动驾驶地图(高精地图)的企业,可以开展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业务研发。

此外,华为也在年初发布了一款全新的5G多模终端芯片巴龙5000,该芯片是全球首个支持V2X(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的车载多模芯片,支持自动驾驶。

此外,长春在汽车产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位于长春的中国一汽正是国内最早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

 

4、湖南时变半导体项目取得新进展,未来实现年产7万片6英寸砷化镓晶圆

集微网消息(文/小如)据湖南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消息,时变通讯位于湘潭高新区的芯片生产基地设备安装调试已完成,并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投产达效。

图片来源: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据悉,时变半导体项目由湖南时变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分两期开发建设。一期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内含1500平方米的洁净室;二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就业1000余人,预计每年将生产约7万片6英寸砷化镓晶圆和约10亿只手机终端专用的可编程宽带滤波器和双工器。

该项目于2017年8月25日开工,据当时湖南日报报道,时变通讯开发的数字(微感)雷达是一种能够侦测和感应到人类动作和手势的新型人机交互技术,该技术能够替代多种无线遥控器、电脑鼠标、激光笔,相较于图像识别技术,微感雷达反应时间为微秒级,识别率接近100%。

时变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湖南省湘潭国家高新区,在美国洛杉矶与广州均设有研发中心,其产品包括频率可调、带宽可变的芯片级滤波器、双工器以及环行器。

 

5、跨境投资94.3万英镑,东旭光电四方合作研发石墨烯芯片

集微网消息(文/小如)2019年8月18日,东旭光电发布公告称,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以下简称“曼大”)、曼大电子工程系项目团队、英国IPGroup公司共同签署了《股东协议》,共同投资英国RIPTRONLIMITED(以下简称“RIPTRON”),开展与曼大及其项目团队的深度合作,致力于悬浮石墨烯传感芯片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推广,进一步完善公司在石墨烯领域的产业布局,延伸公司在石墨烯业务领域的高端应用。

图片来源:东旭光电

公告表示,《股东协议》约定交付的石墨烯产品为硅晶圆悬浮石墨烯传感阵列芯片和两个相关气体传感器件,属于悬浮石墨烯技术的基础材料和终端应用。

根据协议,东旭光电将于2019年10月31日前向RIPTRON增资17.50万英镑,此次增资完成后,东旭光电在RIPTRON持股占比为10%;之后根据《股东协议》约定的交付物,即相关传感芯片和终端产品,以及根据《股东协议》约定的交付日,即2019年11月30日,东旭光电将在交付日后的45个工作日内向RIPTRON增资76.80万英镑,此次增资完成后,东旭光电在RIPTRON持股占比达到31.60%。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是全球石墨烯科研活动的中心,拥有全球第一家石墨烯研究院-英国国家石墨烯研究院(NGI),以及全球最顶级的石墨烯工程创新中心(GEIC)和即将建成的罗伊斯先进材料研究院。

方东旭光电石墨烯业务近年来一直呈加速发展势头,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石墨烯节能照明、石墨烯热管理、石墨烯防腐涂料,四大序列产品持续稳步推进,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81亿元,增幅同比高达约170%。

资料显示,东旭光电是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液晶玻璃基板制造商,在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引导下,目前发展成为集光电显示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高端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其所处产业领域与石墨烯均拥有高度协同性。

东旭光电与曼大的合作开始于2018年底,双方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2019年1月24日,与曼大石墨烯工程创新中心(GEIC)在北京签署正式一级会员协议,自此东旭光电也成为继华为和中航发北京航材院之后第三个与曼大成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的中国高科技企业。2019年8月16号,四方签署合作协议,实现石墨烯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落地。

 

6、继续加强部署装备制造、核心芯片!董明珠:是责任更是使命!

集微网消息(文/小山),据格力电器官方公众号今日消息,8月12日,格力电器2018-2019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在珠海格力电器举行。会上,格力公布了格力机器人、模具以及芯片等相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格力于会上启动了公司三大项目,如下:

1.高性能小型化机器人专用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模具及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3.全自主可控的变频空调专用驱动控制芯片和智能功率模块的研发及产业化

具体来说,智能制造领域,格力电器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对机器人伺服系统前沿技术研究,产业化技术研究和伺服电机产业化技术研究和机器人产业化应用四个方向进行了全面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了基础研究、方案设计、测试与分析,现在正在进行匹配与生产。

而在模具和芯片领域,格力在模具及和芯片领域则分别联合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联合Edgeless、杭州中天微、深圳比亚迪、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工信部电子五所等科研单位进行集中关键技术攻关。

对此,王瑞军厅长鼓励格力电器继续在智能装备制造、核心芯片、控制系统的开发以及产业的升级改造方面继续加强部署,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董明珠也表示说:“格力电器已不是一个单一的空调企业,而是一个多元化企业,格力承担了三个重大研究专项,既是责任也是使命。面对当下国际形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兴民族兴,民族兴家庭兴’。我们要把企业发展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研发团队一定要拿出决心和魄力,攻克核心技术难关,为振兴中国制造迈出坚定的步伐,为亟待解决的‘卡脖子’技术早日攻克难关。”